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这句话妙在哪里?

谢谢邀请!

从语文的角度讲,这是"反复"修辞手法的运用,着重强调了后园景色的单调,仅仅两棵"枣树"而已!

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这句话妙在哪里?

文章插图

从性格和秉赋角度讲,鲁迅是一个不乏幽默的人 。因为"幽默和风趣是一智慧的闪现"(莎士比五) 。

从心态来讲,当时鲁迅先生正在以前所未有、不屈不挠的精神"孤军奋战",感到"孤独",但仍不乏"坚定前行" 。

这就是三十年年代鲁迅的真实写照 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《秋夜》,一直颇受争议 。

有人说,同样的一句话放在小学作文里肯定会被指出是病句 。而鲁迅写出来,尽管是一句废话,也被捧为神作 。

事实真是如此吗?作为以笔作武器的民主战士,鲁迅先生真的在文章开篇第一段写了一句“废话”吗?

想要看懂一句话,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整篇文章才可以 。

《秋夜》作为散文集《野草》的第一篇,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。

这句话不仅在文章中独立成段,而且位于这篇散文诗的首段,其背后必然有更深刻的内涵 。

这样的推断,并不是由于鲁迅一代文豪的名声,而是从作者的谋篇布局上理解的 。


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这句话妙在哪里?

文章插图

也有人说,鲁迅的后院真的有两棵枣树,所以才这么写的 。暂且不管是否后院真的有树,这种理解本身就有些浅薄 。

在那样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,各方势力暗流涌动,鲁迅弃医从文,誓要用文字医治国人的劣根 。如此决心,又怎会写一句多余的话呢?

《秋夜》这一散文诗中,不仅描述了枣树,还有深秋的夜空、小粉红花、落叶、夜游鸟和小青虫等景物 。


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这句话妙在哪里?

文章插图

这些景物背后象征的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点的世界 。

在1942年的背景,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,民主革命又处于低潮 。

与此同时,新文化战线也发生了分裂 。可以说,作者此时孤军奋战 。

那直刺着天空的枣树,便象征着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 。

从“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可以感受到这种战斗精神的孤独萧瑟,也表现出鲁迅先生对这孤寂的斗争力量的彷徨之感与失望之情 。

这种复沓的句式起到了重复强调的作用,也给人带来一份力量的感受 。尽管社会黑暗、革命势力削弱,但如同枣树一般的革命力量依旧顽强、不妥协退让 。

如此看来,鲁迅先生在落笔时,内心的复杂悲愤的情感全部凝结在这一句中 。

而如今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我们,却拿这份文字调侃甚至带着轻蔑的态度去贬低鲁迅先生 。

对于权威,抱有质疑的态度去审视是进步的行为 。

但是,对于文学先驱的成果,我们在质疑之前,应该先足够了解,这是起码的尊重 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鲁迅先生这句话的妙处在于他展现出了孤独 。

如果你读过这一篇《秋夜》的全文,你会发现,它里边的一项,其实都是有所指的 。

那些做着梦的「粉红色的花」指的是什么?可能就是普通的,有些懵懂的,在巨大社会变更中茫然无措的普通民众 。

在此之上,有一个「奇怪而高」的天,那就是让我们不满的、高高在上的,而又没有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那一批人 。

这中间的枣树,原文中有一句话,是「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」,那么就是以鲁迅为代表的这一批的斗士 。而《秋夜》写作的时间,恰恰是鲁迅正在经历着和朋友、兄弟、战友之间的分离,他们因为一些理念的不同而变得无法团结,而开始分崩离析 。“五四”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,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,原来“同一战阵中的伙伴”,“有的高升,有的退隐,有的前进” 。

所以这个时候写作了《秋夜》,这两株枣树,背后也有这样的比喻 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我们说「路上走来了两个人」,我们就有可能想象这两个人之间是有关系的,他们可能是朋友,可能是旅伴 。但是如果我们说「路上走来了一个人,后边又走来了一个人」,那么我们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,这两个人可能只是同路,而没有太多的关系 。

同理,「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。」这句话也是这样,枣树和枣树,都是斗士,但是却不能成为一个整体,不能凝结成一种力量,这可能是鲁迅当时最担心,也是最忧虑的地方,这也是为什么是秋夜会感觉到萧瑟的最重要的原因 。

奇怪而高的天,并不太可怕,可怕的是直刺天的斗士们却不愿意一起努力,那么这一点才会让人感觉到心中有一丝寒冷,这可能才是鲁迅先生整篇悲凉底色的最大的来源 。

我是陈章鱼,知乎60万人关注的读书人,致力于用读书解决一切问题,解决一切读书的问题 。

【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这句话妙在哪里?】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「章鱼读书」 。

    推荐阅读